产品经理要掌握的经济学思维:决策中的理性与非理性

2018-12-24 15:32:58

任何决策主体在决策的过程都有其理性和非理性。产品经需要同时掌握决策中的理性与非理性,充分发挥自己的理性,尊重用户的理性,同时也要适当利用用户的非理性。

前段时间,同学们和老师叙旧,老师问:你们觉得学校的知识,哪方面最有用?我脱口而出:经济学和概率论。

没有好好学习和实践经济学思维,算得上我大学最遗憾的事之一。要不然,当下应该能更从容地应对工作和生活。

一、经济学的核心:决策

我读过一些经济学著作,有经典的教材,也有面向大众的读物。它们对于经济学的解释有些许不同,我最喜欢的是《诡辩与真相》中的解释:经济学研究的是在资源稀缺的状态下,各主体的决策及其影响。这个解释中,有4个要点:

  • 资源稀缺:时间、金钱、人力、自然资源等,永远是稀缺的。这才使决策有意义。

  • 主体:可以是个人、家庭、公司、公益组织、地方政府、国家机构等。

  • 决策:找出备选项,然后做选择。

  • 影响:事前预估、事后分析决策带来的变化。

这些可能比较抽象,我试着举一些例子。

1. 个人

连续加班6天的同事小明,终于等到了休息日。

他原计划在家好好休息,睡到自然醒,然后起床看《奇葩说》。然而,同学老李突然说,他来北京了,明天想聚聚。

这让小明很为难,去聚会吧,就不能让自己的身体休息好。在家休息吧,却又可能让老同学失望。

小明该如何选择?

2. 公司

年底了,各大公司都在制定明年的广告投放计划,马蜂窝也不例外。

明年,马蜂窝调整了广告预算,参与投标的服务商也多了许多,其中有长年合作的,也有新进的、小有名气的。

该如何分配有限的预算?

3. 政府

18年对于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而言,过得很煎熬,中国的政府尤其如此。国际上,美联储一直在按计划加息,再加上贸易战,给人民币带来了巨大的贬值压力,要不要收紧货币政策来应对?

与此同时,国内的经济形势也并不好,企业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发展。

在这种状态下,政府部门该如何决策?

这些,本质上都是经济学问题。

二、决策的关键:理性 VS 非理性

决策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。再进一步,什么影响着决策质量呢?
在我看来,最重要的是决策主体的状态:理性或非理性。

西方经济学有个重要的假设,即理性人假设。它主张决策主体都是理性的,理性人有如下特点:

  • 努力搜集信息使其完备。

  • 遵循一定的分析、选择逻辑。

  • 决策时能控制情绪的干扰。

关于供需、效用、竞争等的研究都基于这个假设。在我看来,它大体上是合理的,因为各类主体都在追求理性。同时,该假设也为分析、建模、讨论提供了的便利。

然而,有很多学者并不认同理性人假设,他们论证说:决策主体是有限理性的,甚至是非理性的。

这衍生出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:行为经济学。它更关注各类主体的实际决策过程及结果,与心理学紧密结合。

通过诸多的观察和实验,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决策受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干扰,例如心理、情绪、环境等。

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是对现实的高度抽象,探讨理论层面的决策行为,更多依赖数学模型。而行为经济学,更多依赖实际观察的结果。

现实中,任何决策主体,包括个人、企业和政府,在决策的过程都有其理性和非理性。
在我看来,产品经理这个角色需要同时了解理性、非理性。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理性、尊重用户的理性,我们也要适当利用用户的非理性。

三、发挥自己的理性、尊重用户的理性

经济学的多个知识点都体现了理性决策的思维。成本与收益、供给与需求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。

1. 成本与收益

成本与收益,这或许老生常谈,但根据我的观察,大家应用得很不好。

优秀的产品经理,一定懂得时刻应用成本与收益的思维。如果能在刚入行时就注意锻炼这个能力,那再好不过了。

评估项目价值
不少同学,缺少项目评估的过程,或者流于形式。在我看来,这个环节是必须的,且是要做好的。

收益的衡量特别有挑战,多数工作不久的产品经理对这块比较无力。收益衡量的复杂性在于:难以选择衡量指标,难以评估收益大小。

根据产品方向的不同,衡量收益的指标是不同的。例如:用户产品方向,在意日活的提升;企业产品方向,在意效率的提升;商业产品方向,在意收入的提升。

如果各项目衡量收益的指标是相近的,它们可直接比较。但现实中,各方向的产品经理经常需要去争取同一类资源,这时候,需要补充一些规则来定义这些指标的优先级。

评估收益大小是最难的,这部分没有通用的做法,我分享一些典型的情况。
如果你是做用户增长或收入增长的,那你的业务一定能拆解成一些公式。例如:

  • 日活跃用户数=当日新增活跃用户数+留存用户数

  • 日收入=流量*展现了广告的比例*平均广告展现条数*平均展现收益

这类方向,每个项目的收益应当尽量对应到公式中的一个或多个指标。然后,根据项目情况、历史经验等预估项目对这些指标的影响,并估算对最终目标的影响。
如果你的业务方向是提升人效(例如做OA系统),减少用户完成任务的时间可以理解为核心目标。当我们提出一个优化点时,可以通过数据分析、用户调研、模拟体验等方式,预估其能节省的时间。

当项目收益难以预估,或者预估所需的成本较大时,MVP和A/B实验是解决方案。这类做法对应着一些重要的工作:理清楚实验的目标,定义好推全标准,尽量降低成本。

多数时候,成本的衡量相对容易。

人力成本大体上可以预估。例如:项目需要PM 2人周,RD 3人周等。有时候,直接比较各项目的人力成本值并不合理,不妨把他们做离散处理,把项目的综合成本划分成高、中、低档次。

资金成本也是要重点考虑的,特别是流量采买、活动运营等方向。这时,必要的过程是结合项目目标(例如日活增长1万人),去评估所需的总成本及单位成本。
除了人力和资金成本,有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沟通、协调的成本,因为这会影响项目的实际进展,涉及跨部门合作时这个点尤为重要。

当你分析好各项目的收益和成本时,各项目的ROI大体上就确定了。这时,可先把同一个方向的项目排序,然后根据额外的优先级规则,对不同方向的项目综合排序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未被优先考虑的项目,其收益可理解为你的机会成本,你需要确定在当下放弃这部分收益是合理的。

实践中,不同方向的利益冲突,同一方向上短期、长期的利益冲突,经常会被大家忽略。大家需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。

提升用户体验

产品经理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可能就是用户体验了。然而,到底什么是用户体验?

我问过很多人,他们提到用户体验就是用户的主观感受,他们提到用户体验就是可用、易用、友好,他们提到用户体验就是不让用户思考。

然而,这些解释我总觉得缺点什么,这个问题依然困扰了我挺久。

有一天,我突然想明白了,用户体验归根结底也是成本与收益的问题。要改善用户体验,要么降低成本,要么提高收益,要么同时都做。

那么,什么才算是用户的成本?什么才算是用户的收益?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和用户群,答案有些许不同。

以使用今日头条APP的用户群为例。他们的成本包括:等待的时间、搜索的时间、学习的成本、操作的时间等。他们的收益包括:获取信息带来的充实感、打发时间带来的安全感、和他人分享带来的优越感等。

再以今日头条的广告主为例。他们的成本包括:金钱成本、学习的成本、等待的时间、效果不好时的焦虑感、成本不稳定带来的不安全感等。他们的收益包括:获得的效果、带来的收入、老板的认可等。

当我们与他人谈论用户体验时,可以直接落脚到成本和收益的不同维度来探讨。
这些成本和收益,有些点是可直接量化的、有些不可量化。但无论是否可量化,每个方面都有一些动作能带来改善。

例如:为了降

  • Copyright© 2015-2021 长亭外链网版权所有
  • QQ客服

    需要添加好友

    扫码访问本站